n133954

前脚中国宣布修建雅鲁赞布江水电站,后脚印度就宣布,要投资50亿修建6条大运河,让

前脚中国宣布修建雅鲁赞布江水电站,后脚印度就宣布,要投资50亿修建6条大运河,让流入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水改道。 在新世纪,水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博弈的中心。 尤其在南亚这片水系密布的土地上,一股暗流因两个相邻大国的举动而愈发汹涌。 就在前不久,中国公布了一项在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耗资12000亿元的大型水电工程的规划。 根据计划,它的年发电量将达到3千亿度,是三峡电站装机容量的3倍。 从表面看,这无疑是中国着眼于长远、保障能源安全的一步棋。 其核心目标清晰:开发清洁能源,响应全球碳中和倡议,同时将水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。 此乃一种本质上服务于自身发展的内向型策略。 但是就在这个新闻发布之后,印度很快就作出了反应,提出了一项耗资五十亿美金的宏伟工程-建设六条运河。 此举的意图,显然不止于水利本身。 它的主要目标是改变印度河的流向,使它流向巴基· C斯坦,并因此切断了它的下游邻居的农业生产。 需铭记,在巴基斯坦,印度河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,它为巴基斯坦供应了近90%的农业用水。 在印巴本就因克什米尔问题而关系紧张的背景下,这个时间点上的举动,很难不被解读为一次针对性的地缘布局。 相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印度一直担心中国会在上游建造大坝,担心会影响到它的下游地区的水资源。 可转过头来,自己却打算对下游的巴基斯坦采取更为激进的截流手段。 如此明显的“双重标准”,显示出其政策的投机色彩。 不过印度这招看似凌厉的棋,实则漏洞百出,甚至有饮鸩止渴的风险。 首先,这一举动是对国际法的一种公开挑衅。 回溯到1960年,《印度河用水条约》是印巴在世行的协调下签订的。 条约明确划分了印巴对印度河水系东西六条河流的使用权,其中,印度河主干流的使用权归属巴基斯坦。 如果印度强行改变道路,那就是违反了国际公约。 作为回应,巴基斯坦已经发出了强烈的信号,声称如果有人侵犯了他们的水源,他们就会用武力进行回击。 两国本就冲突不断,若再添水战,后果不堪设想。 其次,抛开法律上的风险不谈,这一方案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很多漏洞。 印度国内早有类似的“内河联网计划”,例如连接肯河与贝特瓦河的运河项目,预计耗资53亿美元,却因环境与政治争议,自上世纪80年代拖延至今仍未完工。 如今,印度声称要用50亿美元修建六条运河,平均每条预算不足9亿美元,尚不及一个烂尾项目投入的零头,其可行性不得不让人画上一个巨大的问号。 再考虑到印度基建的普遍效率,以及各邦之间盘根错节的水资源矛盾,政府想在内部协调好这样庞大的工程,难度可想而知。 更深一层,是无可回避的生态代价。 据估计,肯-贝特瓦运河工程将会使21个村落被淹,四百五十万株树被砍掉,同时也会对老虎保留地的生态造成威胁。 印度河改道工程的规模远胜于此,其对沿岸生态系统的破坏将是灾难性的,届时环保组织的抗议声浪,恐怕足以让政府陷入巨大的舆论漩涡。 说到底,印度的运河计划更像一场耗资巨大的政治表演,而非深思熟虑的国家战略。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开发国,它的过度开发已经造成了地下水位的大幅降低,土地也被盐碱化了。 与其将巨资投入到这种挑起争端、不切实际的政治作秀上,不如用来升级国内的灌溉系统、治理严重的水污染,这或许才是解决自身水危机的正道。 至于网络上流传的所谓“中国截流,巴基斯坦出钱引水”等说法,更是缺乏事实根据的揣测,在紧张的地区关系中,这类言论极易煽动情绪,加深误解。 跨国河流的治理是全球性难题,它考验着每一个沿岸国家的智慧与胸怀。 水,既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 当它被用作合作的桥梁时,可以滋养文明;而当它沦为博弈的武器时,只会催生冲突,最终两败俱伤。 在南亚,这一古训正在经受着最为实际的检验。